2025年,中国家轿应该这样做

洋洋 2025-09-16 15:44

以下文章来源于电动星球,作者星球君

中国新能源的厮杀,今年进入最后阶段。

怎么判断?下半年最明显的趋势,是新能源家轿大爆发,也是最后、最广大的用户大爆发。

家轿市场历来是传奇舞台,卡罗拉、轩逸、朗逸...汽油家轿滋养着传统巨头,甚至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排位座次。

而全球最大汽车市场,正在酝酿新家轿风暴,家轿销量榜单,也早已经是中国新能源品牌的擂台。

但 2025 年做家轿,和 2005、2015 截然不同。

如果说过去数十年的卡罗拉轩逸,是用更低造车成本,让你买到丰田日产的车标;那么正在取而代之的中国品牌,则是以设计、功能、技术、创新,讲述家轿的体验升维。

我们拿今年销量一跃千里的中国品牌代表举例:吉利银河

从星耀 8 三个月销量过三万、再到 A7 上市首月交付超 16000 台,吉利银河坚持的「精品国民车」战略,已经赢得市场认可。

什么是精品?设计耦合功能,形态满足情绪,好看、好用,就这么简单。

但在锱铢必较的家轿市场,同时满足好看好用难于登天。

特别是当吉利银河杀入最关键的 10 万级市场——这里是伟大车企的土壤,也是设计和精致过去数十年的无人区。

上周亮相的星耀 6,是吉利银河希望在电混家轿市场一锤定音的新作,也是补全布局的关键拼图。

如果成功,吉利银河就将完成对家轿市场的重塑,但问题是,真那么简单?

我们今天聊聊依然大胆,也保持审慎的吉利设计。

破除镣铐

刘慈欣在《三体》里有句话:「我消灭你,与你无关」。

听起来血腥,但直击创新本质:比如消灭数码相机、消灭 MP4/MP3 的,是移动电话。

放在汽车市场,就是你无法用再造一个丰田的方式战胜丰田,无法通过造一台卡罗拉 Plus 来打败卡罗拉。

造车是带着镣铐跳舞,但造好车要有破除镣铐的勇气。

星耀 6,正彻底体现了吉利设计团队的勇气——因为它没有被「新能源」束缚住创新脚步。

乍一听这句话很绕,新能源不就是新事物吗?

问题在于,家轿市场受众经不起「惊吓」。

如果说 50 万级市场,服务的是最敢尝鲜的小部分,那么每一台家轿背后,都是一段求稳的人生。

星耀 6 要征服沉默的大多数,正因如此,它不能太跳脱。

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自己的话说,星耀 6 是「公司给了我一个极具挑战的命题」。

为了「一锤定音」,吉利打算在星耀 6 上搭载不同能源形式,它甚至是银河家族中,第一款同时兼容至少三种能源形式的车

这意味着吉利设计团队,既需要设计一台符合「精品国民车」战略的家轿,同时还需要为它的多能源形态,寻找完美载体。

按照传统思路,星耀 6 根本不会出现,因为油电似乎天生不可兼得,油车电车各一个脸,这才稳妥。

但吉利设计找到了盲点:不可兼得的从来不是油电,而是「油车」和「电车」的思维惯性。

比如过去十年,新能源一直在「无脸化」道路狂奔,似乎前脸越封闭,科技含量越高;而汽油车向来推崇用格栅塑造超级符号。

前脸的开合似乎在油电之间困住了,非黑即白。

陈政用一句话跳出困境:「所有设计观念,都必须服务于用户的多元需求」。

油电是能源形式,但外观设计不能只服务能源形式,油车可以「闭口不言」,电车也可以「伶牙俐齿」。

更直白点,一套能满足多元用户审美需求的好设计,比执着于油电分庭更重要。

重赋新意

油电兼得虽然让吉利设计观念通达,但知易行难。

星耀 6 的设计上,陈政和他的团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,是进气量的平衡。

他举例,若燃油车所需进气量是 1,那纯电只需 0.4,混动则为 0.8,要兼容三种能源的星耀 6 ,则需要 1.05-1.2

三个进气量,让星耀 6 前脸设计变得极其困难,因为它无法迁就任何一种思路。

传统做法是设计不同前脸,但省事的后果就是与品牌风格割裂。

「设计,如果以一种风格开始,你就会被束缚;以一种观念开始,你就获得了自由,所有设计观念,都必须服务于用户需求。」

陈政引用这句话,是因为吉利设计的答案既源远流长,又有醍醐灌顶式的直白:做国民车,吉利有的是经验。

从 2015 年博瑞首发「水滴涟漪」格栅,再到星越 L 的 logo+格栅双升级,吉利设计用 85% 传承+15% 创新的原则,将星耀 6 的前脸升级至「星瀑」。

致敬经典基础上,用大尺寸直瀑式格栅,寻找吉利与中国消费者互相共鸣的「最大公约数」,进化设计语言。

最终星耀 6 既融入吉利传承,同时有新国民车的精致。

过去数十年间,10 万级家轿向来「没资格」享受如此高待遇的设计。

陈政有个观点兼具敬畏与果敢:「好设计,销量说了算」

星耀 6 的所有设计焦点,既是以往家轿罕见的精致,更是吉利银河用销量证明的中国原创。

配合「中国 R 角」对整体型面的塑造,以及兼顾眼神的灯组的运用,加之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,让星耀 6 在拥有完美前脸的基础上,更兼具深邃的眼眸,形神兼备,满足这个时代大众对好看前脸的期待。

在行业还在追求无脸设计时,陈政和吉利设计用星耀 6 发出自己的坚持:

「格栅从未过时,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重新赋予意义的时代。」

家是温暖

我们花了很大篇幅说星耀 6 的格栅和前脸,因为它代表了吉利银河造国民车的原点:「精品」。

这是以往家轿市场从未被重视的需求,精品不在于成本,体现的更多是品质,以及品质背后透露出的人文关怀。

「家轿」中的「家」字,往往关联着「温暖」「柔软」等充满温度的词。

在陈政看来,只有真实的触感才能激活情绪知觉。而这也正符合心理学中的「具身认知」理论。

于是,星耀 6 在材质、空间等多个感官维度,通盘贯彻这一理念。

譬如:

用物理按键的「慢阻尼」,去替代触碰屏幕的「生硬」;

用木纹皮革的「温度」,去中和金属的「冰冷」;

用沙发软弹的「温暖」,去制造光效语音之外的「安心」 。

正是落笔精巧,才构成了座舱的情感基调。

有了情感基础,接下来的,就是放大。

空间的阔达,往往见微知著。星耀 6 的纵向膝部空间和横向肘部空间,就经过反复考量。从而让人坐下时,全身都从容有度。

尺寸处理是一,光景布局则是二。

同样尺寸,光与景不同,人对空间的感知会天差地别。

而如何营造「人在景中」?看这张图,看到了什么?超广角的环幕景观,2.7㎡ 的车窗面积。

景的背后是心思,通过优化 A 柱盲区、环抱式 IP 层、透视的处理手法,星耀 6 进而才有了视觉上的辽阔。

吉利银河称其为「坐观天地之变」,这其实更是设计心血的凝结。

明知不可而为之

孔子曾说过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」。

关于勇气,在星耀 6 的发布会上,陈政也引用了乔布斯的话:

「有些人看到现状,然后问:为什么?可我更愿意回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,问:为什么不?」

一句道出中国汽车设计的筚路蓝缕。

从模仿追随,到原创引领,中国汽车正是凭着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」的勇气,才有了如今的家轿设计新范式。

星耀 6 的设计突破,背后是吉利对「国民车」概念的新思考:从「造出中国家轿」到「造好中国家轿」。

10 万级产品上的这些精细设计,不仅体现了吉利设计对用户沉默需求的锐利察觉和精准卡位,也是在银河家族销量高歌时,完成了一次顺势而为却颠覆常规的突破。

新能源同质化严重的今天,星耀 6 其实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:

设计不应只是风格的堆砌,而应是观念的表达;不应是潮流的追随,而是需求的回应。

中国汽车终将走向全球,而「中国车因何而美」,则要由吉利银河这样的车企带头给出答案。

答案本身,就藏在每一台中国新家轿设计里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