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没人出来怼懂车帝?

洋洋 2025-07-25 18:41

智驾这件事,事关人命,技术做到100,传播吹80 ,而不是技术做到80,传播吹100,这跟你们做手机,可不是一码事了。

在我圈,公关有一个基本共识,无视群攻负面,哪怕大到天上了,也不去沟通。

懂车帝昨天的智驾测试,往国产新能源车圈扔了一颗巨大的炸弹,响声巨大,算是这几年,最大手笔的测试,虽然被团灭,但是没有一个车企站出来回应,再次证明了这种共识存在的合理性,当然这次懂车帝也是聪明的,有强大背书。

张三会觉得,李四受伤更多,李四都没吭声,李四会觉得,王二才是大哥,大哥都没说话,王二会想,我是大哥,就算受损失,小弟们也比我还大,我还是老大,还有一堆小弟想,反正我的智驾做的也不咋滴,本来也不靠这个卖车。

行业问题从来就不是公关问题。

十多年前,我还在报社工作的时候,写网易游戏的一个负面,聊到最后,我实在是油盐不进,最后网易游戏的公关跟我来一句,这个问题不是我们一家的问题,盛大也一样,你为什么不写?这本来就是行业问题,我一想也对,索性变成了行业稿。

原本犀利的一篇稿件,就这么被化解了,可惜我那会儿太年轻,不明白其中道理。

这种怪象,早就是人人皆知的秘密了,职业写负面的媒体,尤其善用这种心理,标题里,不是企业名,就是老板名,他们无比清楚,有很多老板,早晨起来第一件事,就是搜索自己的名字,看看有没有人胡说八道。

本质上,搜索引擎,才是很多媒体生存的手段,如果没有搜索,单纯靠文章实际的影响力,如今的媒体,差不多有一大半要消失。

这种无视群攻的怪象,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

我看到的是,组织的非理性。

企业作为一个集体,其实跟人一样,遇到危难之后,往往感性大于理性,我活到了38岁之后,我突然顿悟了一件事情,任何组织,只要是人类为主体,就永远做不到理性决策,依旧会像一个个体的人一样,会冲动,会做出非理性决策。

但是,在危机公关面前,最大的敌人就是,非理性,理性的人能看到外部情绪,非理性的人只看自己情绪。

这种非理性分为以下三类,老板个人情绪成了决策核心,业务对于错误直接无视,公关试图蒙混过关。

先说第一种,老板的情绪是不是公关最大的敌人?

老子要爽,还是要外面的大爷们爽,两种选择,两种结果。

这些年,死在感情用事上的公关案例太多太多,而保持理性,熬过黑夜的案例也很多很多,钟薛高创始人,雪糕不能融化后,保持嘴硬,直接把企业断送了;海天酱油事件之后,持续性头铁,导致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,持续发酵;吉祥航空坚果过期事件,1000元的赔偿金要求乘客签署保密协议,结果一错再错;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之后,不承认错误,要称老外是同事,持续性被舆论追讨。

反观联想被司马南追着打的时候,农夫山泉在被无知者网暴的时候,阿里巴巴女员工事件,三家都持续性保持沉默,甚至阶段性先道歉,不为自己辩解,最后都迎来了曙光,就像钟睒睒说的,天不可能一直是黑的,天会亮起来。

老板的公关认知,直接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,据我所知,很多企业在犯错之后,经过公关人指导,老板出来道歉,平息了风波,后来竟然还有后悔的,认为自己不该道歉,只能说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,痛的不够狠。

其实,大部分的老板,对危机公关的认知,就一个字,删。谁能帮他删掉,谁就是牛逼的人。删,这个事情,本身就是掩耳盗铃的一种做法,见过东北的傻狍子吗?喜欢把脑袋埋在雪里,逻辑基本一致。

结论是什么?专业的事情,交给专业的人去做,如果老板不懂公关,最好就不要插手,当然,前提是你公司有专业的公关人才,或者你有专业的公关公司在做服务。

再说第二种,公关反馈问题后,业务说你闲的蛋疼?

理性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,这个世界,任何一股风,都有起点,有些人能看见,有些人说,那是空穴来风。

无视群攻,其实也是一种非理性,错误不可能因为行业都干,就不是错误,就像兵荒马乱的时代,很多人,都上山为匪,但依旧是匪,永远不是正确,

今天新能源汽车行业,在传播上,毫无底线的做法,几乎每一句广告都在触犯广告法,“最”这个广告语里禁止使用的字眼,现在确实最常用的字眼,但凡新能源车圈,能从过往多次对智驾过度宣传的批评声中,吸取一点教训,很多悲剧就会避免发生。

其实,据我所知,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公关在很多时候,看到了一些潜在的传播危机,都提醒了业务,也提醒了老板,但是公关在企业里,是一种什么地位?几乎是人人都可以拉过来骂几句的地位,用我的钱,还教我做事?行业龙头天天说最,你跟我说,不能说?

业务无视群攻,最可怕的结果是什么,问题已经摆在企业面前了,媒体免费替自己问诊了一次,但是企业依旧不反思,看不到问题所在,直到有一天,不再是群攻,而是冲着自己来,引发了无可挽回的负面为止。

这个事情,在房地产行业最为明显,前些年,几乎所有的媒体,都在预警房地产暴雷的时候,结果恒大这些企业,不仅不收手,还越挫越勇,各种秀肌肉,起诉媒体。

结论是什么?企业应该自上而下,重视起来公关的舆情分析,以及舆情预警,这跟法务风险一样重要,不要等,得了癌症,才想要找医生。

最后一种,群攻在公关层面就试图蒙混过关。

没有人想给自己找麻烦,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,每天冲着自己来的负面已经多到处理不过来,如果还要去看群攻的负面,那么无疑是雪上加霜,老板就给那么点钱,但是工作却要多干一倍。

但事实上,以我多年的传播经验来判断,真正理性客观的媒体,行业报道的比例会很高,因为商业社会中,所有的事情都是环环相扣,没有一种行为可以在一个企业里真正内循环,企业开门,就会面临市场竞争、人才互往、受众交叉、对外传播,干坏事的手段也同样会被效仿,0公里二手车有几个车企没干过?背刺老车主有几个没干过?发布会夸大宣传几个没干过?捷径是最容易被人发现的路,大部分人都会去走。所以,正规媒体,会盯着行业去写作,这种观察的含金量也是最高的。

往往冲着企业去单独去的内容,往往都是有所图的,要不就是为了恶心你,要不就是为了找你要钱,要不就是为了杀鸡儆猴。

所以,深度媒体的行业观察稿,在日常的舆情分析中的重要程度,应该要提升上去,反而一些常年写不出高水平,喜欢调取公开资料冠以一个恶心的标题的媒体,应该降低权重,因为写来写去,也就是那点东西,对于企业来说,除了恶心,没有一点值得思考的空间。

结论是什么?不能以稿件是群攻还是单攻,来判断稿件的重要程度,这种划分方法非常简单粗暴,对企业的舆情来说,很容易漏掉重要信息,只为单攻做反应的公关,基本还停留在生存的第一阶段。

据我所知,这次测试之后,各家车企内部是有动作的,公关把测试丢给了技术,技术保持了沉默,后续会做出什么改变,我们还要等待,但是估计,不会发生什么diao变化,该怎么吹,还是怎么吹。

别人我不知道,我作为一个新能源汽车的驾驶人,这次测试,让我重新审视了智驾,而且我立刻回想起了几个新能源车企CEO,拍着胸脯跟我吹的牛逼,以后我再也不信他们说的话了,每次都吹的天花乱坠,版本一更新,开上路,该怎么无脑,还是怎么无脑。

一流的企业,在批评声中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反思,第一反应是去辩解的企业,还年轻,强者从来不辩解,要不报警起诉,要不就是把批评者请回来,奉为上宾。

智驾这件事,事关人命,技术做到100,传播吹80 ,而不是技术做到80,传播吹100,这跟你们做手机,可不是一码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