鸣鸣很忙:港股IPO的野心与隐忧

大曼 2025-05-07 09:25

从万辰集团10倍神话看量贩零食赛道的资本迷局。


合并与上市:一场资本驱动的“零食帝国”崛起

2023年11月,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的合并,标志着中国量贩零食行业进入“双寡头”时代。合并后的鸣鸣很忙集团(以下简称“鸣鸣”)门店总数超1.4万家,2024年GMV达555亿元,成为行业绝对龙头。这一动作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,更被视为冲刺港股IPO的关键一步——2025年5月,鸣鸣正式递交招股书,计划募资用于门店扩张与供应链升级。  

1. 万辰集团的“神话”对照:

A股上市公司万辰集团(300972.SZ)是鸣鸣的“前车之鉴”。这家原本以食用菌为主业的企业,2022年转型量贩零食后,股价最高涨幅达10倍,市值突破170亿元。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整合“好想来”等品牌,以“低价+加盟”模式快速扩张,2024年量贩零食业务营收预计突破300亿元,净利润2.4亿-3亿元。万辰的案例证明,资本对规模故事的狂热足以掩盖低毛利风险。  

2. 鸣鸣的上市底气:

规模碾压:截至2024年底,鸣鸣门店数1.4万家,远超万辰的4726家;  

下沉市场统治力:58%门店位于县城及乡镇,覆盖28个省份,形成密集网络;  

供应链效率:存货周转天数仅11.6天,物流体系24小时覆盖300公里半径;  

资本背书:红杉、黑蚁、盐津铺子等机构持股超15%,估值基础稳固。  


商业模式的“薄利困局”:能否复制万辰的资本奇迹?

万辰与鸣鸣的成功,本质是“薄利多销+规模效应”的胜利,但这一模式的双刃剑属性显著。

优势与风险并存: 

1. 低毛利陷阱:鸣鸣毛利率不足8%,净利率仅2.3%,依赖高周转维持利润。一旦扩张放缓或成本上升,盈利极易崩塌;  

2. 加盟模式的双重性:鸣鸣99.5%收入来自商品销售,加盟商利益绑定紧密,但过度依赖加盟商拓店可能导致品控失序(如“鬼秤”投诉、食品安全问题);  

3. 资本退潮风险:万辰的股价神话建立在资本对规模的追捧上,若港股市场对“低毛利扩张”故事失去耐心,鸣鸣估值或面临重估。 


隐患浮现:鸣鸣的“不可能三角”

量贩零食行业面临“规模、利润、质量”的“不可能三角”,鸣鸣的快速扩张已暴露多重隐患。

1. 管理半径的极限挑战

食品安全危机: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300条投诉,涉及食品变质、异物等问题;  

加盟商矛盾:部分加盟商反映总部支持不足,选址与运营标准化程度待提升;  

供应链承压:SKU达3380个,每月上新百款,供应链复杂度陡增,品控难度加大。 

2. 同质化竞争与护城河缺失

产品高度重叠:鸣鸣、万辰、三只松鼠等品牌SKU差异不足20%,价格战加剧; 

技术壁垒薄弱:商业模式易复制,盐津铺子等上游厂商通过投资即可切入终端。  

3. 资本退潮与估值泡沫

盐津铺子退股谜题:投资仅一年后,盐津铺子突然转让鸣鸣3.3%股权,接盘方为“突击成立”的湖南晓芒,引发市场对内部矛盾的猜测;  

万辰前车之鉴:万辰2024年净利润虽扭亏,但量贩零食净利率仅0.38%,市值能否维持存疑。


未来展望:上市后的三种可能路径

路径一:复制万辰神话,但天花板更低

若鸣鸣IPO估值对标万辰(PS约0.5倍),其市值或超300亿元。但港股对消费股估值更谨慎,且万辰的A股流动性溢价难以复制。  

路径二:转型“生态化”破局

数据赋能:利用1.2亿会员数据反向定制产品,提升毛利率(如定制产品占比25%);

跨界合作:借鉴万辰与食用菌业务的协同,探索零食与健康食品的结合。  

路径三:泡沫破裂与行业洗牌

若资本退潮或消费下行,低毛利模式难以为继,行业或重现每日优鲜式崩盘。届时,鸣鸣可能被迫收缩战线,甚至被巨头并购。 


结论:狂欢下的冷思考

鸣鸣很忙的上市,是量贩零食行业资本化的高潮,亦是风险累积的节点。万辰集团的10倍神话,既是榜样也是警示: 

短期看,鸣鸣凭借规模与下沉市场优势,上市成功率较高,但估值可能低于预期;

长期看,行业同质化、低毛利、管理短板三大顽疾未解,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供应链革新与差异化能力。

资本市场的掌声背后,鸣鸣需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:当“万店规模”不再新鲜,它的下一章故事将如何书写?  

(本文数据及案例综合自鸣鸣很忙招股书、万辰集团财报及行业研报,引用来源详见标注)

注:本文为基于公开信息的分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