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斯拉净利狂跌39%,马斯克要「收心」了

洋洋 2025-05-06 16:37

以下文章来源于电动星球,作者思为、毓肥

马斯克可能真的要收心了。

4 月 23 日凌晨四点半,当上海车展正处于开幕前最紧张的时刻,马斯克在一季度财报会上宣布「从下个月开始,我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特斯拉」

虽然在两次表述即将回归特斯拉的话语中,马斯克都用到了「可能」「大概」这样留有余地的词,但这个信号无疑在各种意义上让各方松了一口气。

于是,在特斯拉交出「三年最差」季度报后,特斯拉的股价不降反升。

马斯克的这个决定,或与特斯拉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高度相关——主要收入项几乎全线下滑。

特斯拉一季度总营收 193.4 亿美元(同比 -9%),调整后净利润 3.99 亿美元(同比 -39%)

相对的,是比亚迪两天后发布的一季度报告中,1703.6 亿人民币的总营收(同比 +36%)、91.55 亿人民币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(同比 +100%),增长势头强劲。

这两家被认为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头羊的企业,在一季度季节性疲软的市场下,呈现出不一样的精神面貌。

除业绩原因外,马斯克为何选择这个时间点「回归」?他接下来真的能带领特斯拉,重回正轨吗?

我们来看看他在财报会上的表态。

01 领头羊「易主」?

尽管比亚迪尚未公布汽车业务和电池业务的具体业绩,但仅从比亚迪和特斯拉双方的总成绩来看, 特斯拉一季度在多项数据上落后于比亚迪。

总营收 1703.6 亿人民币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91.55 亿人民币,得益于依靠中低线车型的热卖与中高端产品的逐渐起势,比亚迪在 2025 年一季度共售出 100.08 万台(同比 +60%)新车

比亚迪一季度毛利率为 20.1%,作为参考,2024 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毛利率 19.44%,而将比亚迪汽车业务单列出来看,该业务的毛利率为 28.1%。

不仅如此, 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81.72 亿元,同期对应数字为 37.53 亿元,其主营业务,即汽车与电池的盈利能力较强。

比亚迪在销量上涨的情况下,随着旗下车辆逐步开始标配不同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其盈利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。

反观特斯拉,一季度汽车交付 33.67 万辆(同比 -13%),随之而来的,除总营收与利润下跌,毛利率与汽车业务也受到了影响。

 16.3% 的总毛利率相较同期下降 101 个基点,汽车业务营收 140 亿美元(同比 -20%),汽车业务毛利率 12.5%,与同期持平。

马斯克和特斯拉财务官瓦伊巴夫·塔内贾(Vaibhav Taneja)都将特斯拉一季度销量与收入的大幅度下滑,归结于为工厂升级

他们表示,特斯拉特意选择购买力相对疲软的一季度,对世界各地工厂进行升级以迎接焕新版 Model Y ,这一动作持续到 2 月中旬或下旬,才完成产线的转换。

而焕新版 Model Y 即便是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,仍然需求强劲。

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的。

中国市场焕新版 Model Y 后驱版和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初上市时售价分别为 26.35 万和 30.35 万。

相较于旧款两个版本,分别上涨 1.36 万和 1.26 万,而长续航后轮驱动版价格还在 3 月 18 日上涨 1 万元至 31.35 万元

在一季度的中国市场,特斯拉获得了 3.6% 的增长至 13.72 万辆,依旧具备统治能力。

中国市场的小幅度上涨显然无法「挽救」特斯拉在一季度的表现。在欧盟,特斯拉新车注册约 3.6 万辆,同比暴跌 45%;而在交付了 14.2 万辆的美国市场,也录得 8.6% 的下滑

购买淡季、产品切换、工厂升级,这些似乎就是造成特斯拉 2025 年一季度成绩下滑的原因,但现实告诉我们,不仅如此。

02 马斯克「收心」?

特斯拉度过了一个堪称「艰难」的一季度。

不过这份艰难,多少与马斯克本人有关。

一直以来,马斯克对政治都表现出十足的兴趣,在与特朗普紧密联系前,他就常因社交平台的言论引发过舆论争议,而随着他在美国政府效率部任职,以及他在公开场合的出格言行,让人们对他的不满达到顶端。

马斯克的一系列行为,间接或直接导致了特斯拉在欧美国家的销量下滑。

这甚至影响到了他在特斯拉的地位,呼吁马斯克卸任特斯拉 CEO 的声音愈演愈烈。

更致命的是,作为特斯拉近年的「增速扛把子」,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对储能业务的影响超过汽车业务——Megapack 依赖于来自中国的磷酸铁锂电池,来自中国的原材料从拜登开始,就开始受到关税制约。

而特斯拉的储能业务,在一季度获得了 67% 的同比增长、113% 的环比增长,总收入达 26.38 亿元。

尽管财报会上马斯克为自己在政府效率部的工作自豪,并坚持针对特斯拉的抗议活动是「有组织、有报酬」的,但当下形势,已经由不得马斯克花费大量精力「逐梦」。

至少在 2025 年年内,特斯拉还有许多重要产品需要推进进度表,马斯克不能缺席。

在汽车业务层面,马斯克表示 6 月份 Model Y 将在得州首府奥斯汀,提供 Model Y 的完全自动驾驶乘车服务,并在今年年底前在美国更多城市实现规模化运营。

不同于 Model Y,真正的 Robotaxi 车型 Cybercab,目前正在进行 B 样本验证,生产计划仍是 2026 年;

而特斯拉今年的重要车型 Model Q,将按照原计划于 6 月开始使用现有产线生产,但爬产速度可能比预期慢,在媒体的报道中,这款平价车型的预计售价为 2.5 万美元。

此外,特斯拉将在今年年底量产数千台 Optimus 机器人,并在供应链继续加强区域化,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——北美工厂车型的本地零件占比 85%、上海工厂车型本地零件超 95%、柏林则与北美相当。

在市场的开拓上,拥有庞大中产阶级的印度市场依旧对特斯拉有致命的吸引力,尽管「非常困难」,但进入印度市场是特斯拉的重点。

以上这些,仍仅仅只是特斯拉一家公司在 2025 年的待完成计划,而马斯克旗下还有 X、SpaceX 等公司,与此同时,在宣布回归以特斯拉为重心后,他在社交平台仍不减对政治的热情,频繁激情表态。

爱好众多、身兼多职的马斯克,显然很难彻底放下他对参与政府决策的向往。

所以,我们在财报会上听到了马斯克一边表态要分配更多的时间给特斯拉,另一边却仍在表示,「如果总统希望我这样做,只要有用,我就会继续每周花 1-2 天处理政府事务」。

我们在一季度财报会上看到了马斯克的「浪子回头」,听到关于特斯拉的众多计划,但终究只是纸上谈兵,向来善变的马斯克会怎么做,仍是一个谜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