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来源于金错刀,作者江源
今年暑假,“空调师傅彻底成了最抢手的男人。”
哈尔滨直接上演34.5℃高温连续暴击,体感温度直奔37℃,东北老铁们都忍不了,热的要集体装空调。
最近这个月空调销量,一天最高安装量达到惊人的24.5万套。有60多个店员每天工作15小时,还是供不应求。最后逼得广东、河南的师傅都被紧急调往东北支援,堪称“空调界的跨省救援”。
不少从业人士也感受到了幸福的烦恼。有空调相关负责人透露,最近公司空调销售十分火爆,工厂满负荷生产。美的格力小米这些巨头自然更不用说。
不过今年很多人发现,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名字:华凌空调也是大卖特卖。
不仅在广东被人称为“神机”,很多人在出租屋用它省了不少电费,一晚上才小几块钱。
更有实打实的数据说明,去年一年华凌的销售额就卖了103亿,空调卖出400万套,对今年更是信心满满喊出600万套的目标。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2025年1-4月,华凌这个黑马在线上渠道市占率排名第四,把海尔、TCL、奥克斯等老将都甩在身后。
很多人不知道,原来这个华凌空调还是美的的长公主,十几年前用“钞能力”买下,如今成了美的又一妥妥的新赚钱支柱。
你可能没听过的华凌,凭啥从小透明逆袭到能与巨头肩并肩了?
被同行攻入腹地,美的不忍了
很多人想不到,表面风光无限的家电大王美的,今年却彻底急了。
毕竟,美的成绩单依然相当亮眼。在A股市场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,市值当属优等生。
不仅如此,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,美的还过了一个肥年,营收首次突破4000亿大关,将格力、海尔等竞争对手甩得不是一点半点。
然而,哪怕面对这样的业绩,美的却依然很焦虑。
一方面,传统白电技术逼近天花板。就像手机一样做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,行业更多的竞争还是停留在渠道和价格的竞争。
另一方面,空调行业谁也不能保持绝对的领先。春兰、海尔、格力都登顶过行业龙头的宝座,但掉下神坛也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。
更何况这些年,空调行业还意外杀出了小米黑马,2023年,小米空调的出货量超过440万台,同比增长49%,一举超越奥克斯,去年小米空调更是直接挤进了行业前列。
此外真正的考验在后头——国内市场疲软。奥维云网数据显示,去年上半年中国白电市场零售量为7774万台,同比下滑3.6%,零售额为2319亿元,同比更是大幅下滑7%。
内忧外患下,今年年初,美的“最牛打工人”方洪波甚至一度发出狠话:
“身处增长乏力、技术变革、行业与市场内卷进一步加剧的超长周期中,没有哪个企业是安全的,上一个周期的宠儿,如果跟不上变化,就会在下一个周期消亡。”
他不光是说说,还在企业内部下了几个狠动作。
签发公文中的六条禁令对准了形式主义。具体包括内部沟通禁用PPT、严禁下班时间开会、严禁微信群喊口号和举拳头、严禁内部送礼等,大力推行数字化管理,向无效工作说 “不”。
都知道江湖有个梗,一旦公司开始抓考勤了就是走下坡路的体现。但谁也没想到,老大哥美的却打破了这个法则。
不仅捧出一个新爆款,甚至还顺道解决了“品牌老化”的质疑。
近年来,华凌空调逐渐在国产空调销量榜单上有了存在感:2024年销量突破400万套,线上市场份额冲进前三,年轻用户为主,成了美的空调之后又一个大爆款。
很多人说,华凌的成功是情理之中,在美的旗下不差钱也不差资源。但此言差矣,要知道大厂们推出过很多儿子也未必都能成功,扶不起的阿斗更是数不胜数。
这个富二代,怎么就给美的狠狠争了口气?
最死心眼的富二代,只赚“1%”
其实论辈分,华凌空调曾经还是一众同行的前辈。
就在二十多年前,华凌还是个独立品牌,1985年成立不比美的晚多久。而且几乎出道即巅峰,那个时候就敢跟国际大牌们硬碰硬,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家电供应商之一。
1996年刷新中国空调质量检验标准,还创下了不少设计记录。但随着时间发展,格力、海尔等品牌重磅出击,在渠道和营销上,华凌的存在感也开始变弱。
2006年,美的把它买下以后一度也是个小透明,差点销声匿迹。谁也没想到美的一个举动,让华凌一夜翻盘。
1.“狠活”拉满,干出租屋神器
几年前,面对互联网品牌围攻,美的决定明确华凌的定位:年轻市场搅局者。一是反攻同行腹地,二来也不会跟自己的主品牌正面竞争。
这个搅局者可不是说说而已。2025年3月,华凌空调在武汉智造工厂展示神机二代的制造过程中,突然甩出了一个重磅王炸:
要将利润率,控制在1%以内。
这是什么概念?也就是说,一台售价2799元的空调,利润仅仅几十块钱,基本就是赚一杯奶茶钱。有时候再叠加国补与以旧换新,不到1000就能拿下。
这样的“赔本买卖”,让华凌在空调淡季首发4天就卖光,2月斩获3万多的订单。
当然,网友不只是冲着价格去的。它之所以称为神机一代,靠的就是疯狂堆料一战成名。比如在最初小透明时期,有博主拆机看用料,没想到便宜的华凌细节上倒也没糊弄。
在这背后,作为美的亲孩子直接继承了美芝压缩机、威灵电机等核心技术。“自家工厂供料”,让华凌保证交付细节,还能把价格压到友商吐血,连安装和售后也是美的大厂的。
年轻人要的不多,只要好用便宜就是必杀技。就像它在用户奖牌写的那样,“让年轻人装得起”。
口碑一点点起来了,网上也是一堆的自发测评分享。有人称,“这是他见过最省电费的空调,一小时不到0.5度”“噪音很小”。就这样,华凌悄悄在年轻群体中混成了黑马。
2.集中炮火,主打年轻人更懂年轻人
既然追求年轻牌,当然要贯彻到底了。
因为太过追求特立独行一度还摔了一跤。最初华凌其实是没有遥控器的,全靠手机操作,被用户怒喷“对老年人不友好”,不过好在华凌也及时听劝配齐遥控器。
类似的听劝还有不少次。因为初代机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,去年华凌大胆跨出一步,邀请不少用户直接杀到美的总部毒舌吐槽,有人吐槽包装、遥控器、内机异响等问题,完全不怕“自黑”。
结果就是华凌神机二代在这个情况下诞生,解决了之前用户吐槽的细节,2个月就卖了三万多台。
产品上做到位,营销整活华凌也没落下。
就拿一个细节来说,华凌的形象代言是个二次元虚拟少女,就像豆包的美女头像一样,就是要把年轻感玩透了。连官方自己都下场玩梗,在快递包装上印着几个大字:神机硬核空调。让人一看就难忘。
京东数据显示华凌用户中80%是25-35岁年轻人,甚至很多用户是用过挂机再去买华凌中央空调。
在这背后很多人不知道,华凌的团队成员主要是95后、00后,连总裁张英琦都是个95后。她曾喊话,“华凌不是颠覆传统,而是听劝、硬核、靠谱,造年轻人装得起的空调”。
从结果来看,年轻人更懂年轻人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。
在争夺年轻人上,美的总算是靠亲闺女扳回一局。
剑走偏锋,小透明也能打懵老师傅
随着气温飙升,比天气更热的还有空调战。
如今,各家空调巨头都野心勃勃提出新目标新打法,轮番争存在感,一场空调竞赛又是在所难免。
比如格力的董明珠最近被提名“技术进步奖”;小米空调在东北卖爆翻了20倍,卢伟冰更是喊出希望今年做到国内前三。
不得不说,华凌目前阶段的逆袭只是开始,整个行业的胜负还远没有定局。就像此前说的,空调行业没有永恒的巨头,更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。
美的也是一样,要想始终坐稳老大哥地位,行业两大变化也不容忽视。
第一件事,未来制造业的深层竞争,也是新风口的竞争。
这些年,业内有个共识是: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智造。
传统的制造行业规模天花板有限,但跟AI结合起来显然就打开了思路。财大气粗的美的也没闲着,这几年砸了292亿买下了库卡集团布局工业机器人。
背靠美的,华凌显然也沾了不少光。不仅配上AI检测全自动化作业,还有智能品质运营中心,用AI来监测品控。
华凌狂飙背后,是美的集团下的一盘大棋。财报显示,2024年美的集团空调研发投入高达145.6亿。其在智能新风口上的投入更是不容小觑,比如接入deepseek、与华为鸿蒙合作等,虽然目前还没有太明显的回报,提前占位显然也能给自己赚来更多的可能性。
另一方面,“低价=库存货”的刻板印象亟需打破。
当同行纠结“利润8%还是5%”时,华凌直接甩出了1%的利润率,比起挑战利润率规则,刀哥觉得更重要的意义,还在于扭转人们对“低价空调”的偏见。
毕竟,过去人们对低价产品的PTSD太深了,因为太过难用,在网上不少人会对一千多的空调自发避雷。
在这方面,华凌算是开了个好头。有媒体曾报道,它有1066道检测工序的“强迫症”式品控。每台空调需经历12大环节、1066道检测。变态级检测带来的结果就是,华凌神机返修率低至万分之八。
光是这样还不够。美的也会把钱花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:搞出防火金属钣金、一体成型挂板、降噪绒布这些“隐性成本”,总之就是要打破“低价=品质不行”的认知。
对于美的可能只是探索出新增长业务,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,显然迈出了一大步。
放到长远角度看,品质和价格两手抓,也是未来国产空调们出海与更多国际同行竞争的必杀招,毕竟全球化将是所有空调玩家接下来的重头戏。
消费者的信任不是吹出来的,而是体验得来的。
把精力花在看不见的细节,小透明也能打懵老师傅。